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善心传承的百年手艺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板巷子里,住着一位八十岁的陈老木匠。他粗糙的掌心里藏着六十年的光阴故事,那些被刨花裹挟的岁月,如今都化作了巷口小学木工课上的叮咚声。
『你们看,榫头要像待人接物一样端正。』老人举起一块带着清香的樟木,孩子们围坐在阳光里,看他苍老的手指在木料上翻飞出花。这是镇上延续了十五年的传统——每个周三下午,陈老木匠都会来教孩子们做小板凳。
十年前县里要拆迁老巷时,陈师傅跪在镇长办公室门口三天。后来人们才知道,他用祖传的黄花梨雕花手艺换了巷子留存,那些价值连城的家具图纸,现在都锁在县博物馆的玻璃柜里。
『师傅,您为什么总教我们做板凳呀?』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仰头问。老人笑着从工具箱底层取出个小布包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二个木雕小板凳:『我父亲临终前做了十二把板凳送给邻居,他说人要像板凳——自己淋过雨,就记得给别人撑伞。』
去年冬天陈师傅走了,葬礼那天巷子里突然出现上百把手工小板凳。卖豆腐的李婶板凳腿刻着荷花,开杂货铺的王叔凳面雕着铜钱纹——原来这些年,所有受过老人恩惠的街坊,都在偷偷跟他学手艺。
现在经过巷子,还能听见新来的支教老师教孩子们念:『榫卯千年固,善心代代传。』阳光透过老槐树,在那些歪歪扭扭的小板凳上,跳动着金色的光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