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摆渡人:风雨夜救下全村人的无名英雄
在江南水乡的芦苇荡边,有个叫柳溪村的小村庄。村里八十岁的陈阿婆至今仍会对着村口的渡口抹眼泪,念叨着三十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。
那是1992年的盛夏,台风‘飞燕’来得毫无征兆。傍晚时分乌云压顶,村广播刚发出暴雨预警,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。村民王志强记得清楚:“河水眼瞅着涨过警戒线,老柳树根都泡在水里了。”
村里三十多户人家慌作一团,老弱妇孺挤在祠堂里。突然有人喊:“渡口那边有灯光!”只见暴雨中一条小木船逆流而上,船头站着个穿蓑衣的陌生汉子,正拼命把缆绳往树桩上绕。
“是县里水文站的张技术员!”村支书认出了来人,“他说上游水库要泄洪,咱们村地势低,必须马上转移。”可当时唯一的石桥早已被冲垮,湍急的河面像沸腾的开水。
这个被村民称作“老张”的中年人,在接下来的六个小时里创造了奇迹。他借来村里所有能浮起来的物件——木盆、门板、甚至腌菜缸,用绳子连成临时渡船。自己泡在齐腰深的水里,一趟趟往返运送。
村会计李秀英回忆:“他最后背出来的是瘫痪的五保户刘爷爷,那时水已经漫到胸口了。”凌晨三点多,当最后一只母鸡被装进箩筐运到对岸,老张一头栽倒在泥水里。大伙儿这才发现他小腿上挂着条两寸长的伤口,被水泡得发白。
更让人唏嘘的是,天亮后水文站派人来接,大家才知道老张根本不是技术员——他是来村里探亲的外乡人,在县农机厂当维修工。那晚看到水文站的紧急通知,主动冒充工作人员来救人。
如今渡口立着块花岗岩纪念碑,上面简单刻着“1992.8.14”。每逢清明,村民都会自发在碑前放上野花。老张后来悄悄回来过两次,站在远处看孩子们在新建的桥上跑来跑去,又悄悄离去。
去年夏天暴雨,有村民看见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冒雨检查桥墩。虽然没看清正脸,但那人弯腰的姿势,和三十年前系缆绳的身影一模一样。村里人说,善良就像蒲公英的种子,飘到哪里,就在哪里生根发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