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誓言:一个村庄的诚信传奇
在皖南山区有个叫青石坳的小村庄,村口耸立着三百年的老槐树。2018年夏天,树皮突然大片脱落,村民王德富发现树干上浮现出模糊的字迹——这揭开了一段尘封六十年的往事。
1958年饥荒年间,货郎李守根挨家挨户借粮记账,承诺来年加倍奉还。他在槐树皮上刻下『青石坳二十三户,共借粮六百七十八斤』,次年却因修水库搬迁失联。直到2016年临终前,92岁的李守根让孙子按当年物价折算连本带利共8万元送回村里。
现任村支书王建军翻出泛黄的账本核对时,发现数额分毫不差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当年二十三户的后人如今正好也是二十三户,有六户早已搬离村庄,却依然被精准找到。村会计张秀兰的奶奶总念叨『货郎李的麻袋有个补丁』,汇款单附言里果然写着『补丁麻袋利息』。
如今这笔钱变成了『诚信基金』,专门资助村里孩子上学。去年考上大学的周晓燕在基金碑前发现,碑文竟是用槐树脱落的树皮拼接而成。今年清明,李守根的孙子带来株槐树苗,栽在老槐树旁。月光下两代树影交叠,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甲子的握手。
村民们在树下发现,新刻的捐款名单里藏着二十三颗五角星——正是当年二十三户在账本上按手印的形状。村小老师林月华的学生们把故事画成连环画,最后一页是孩子们手拉手围着两棵槐树,标题写着『我们的根系连在一起』。
今年夏天暴雨冲垮进村道路,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连夜凑钱修路。汇款单备注栏清一色写着『槐树债』,而留守的老人则轮流给修路队送饭,饭盒底下都压着张纸条:『利息已收,路是大家的』。镇上记者来采访时,八十岁的赵阿婆从箱底取出个布包,里面是1958年的半张粮票——当年李货郎没凑够找零留下的。
上周老槐树突然开花,淡绿的花穗组成个模糊的『信』字。省农科院的专家也解释不清这种现象,倒是村口修车铺的老周说了句:『许是树也懂得,人说话要算话』。现在每天都有外地人专门来看这棵树,树下新添了二十三把长椅——椅背上烫着二十三户人家的姓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