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灯老人:三十年如一日为夜归人点亮山路

admin1周前未分类8
在云雾缭绕的青山村,每到夜幕降临,蜿蜒的山路上总会准时亮起一盏煤油灯。73岁的王德昌老人佝偻着身子,用布满老茧的手护着火苗,像守护星辰般小心。这个习惯,他已经坚持了整整三十个春秋。

1993年的深秋,在外打工的张翠花深夜返家时失足坠崖。当时还是村支书的王德昌组织搜救三天,最终在乱石堆里找到遗体。『要是路上有个亮就好了』——这句遗言成了老人心里拔不出的刺。第二天他就翻出祖传的煤油灯,从此每晚七点到十点,雷打不动地守在三岔路口。

最初的灯盏常被山风吹灭,老人就用竹篾编了防风罩。后来发现雨天灯光昏暗,他又在灯顶加了铁皮遮雨檐。现在这盏改造过十二次的煤油灯,成了村里人最熟悉的安全信号。『看见王叔的灯亮着,就知道快到家了。』跑运输的李大勇说着掏出手机,锁屏照片正是夜幕中那团橘红色的光晕。

2016年冬夜,老人发着高烧仍坚持点灯。儿媳劝他休息,他却说:『万一今天有人需要呢?』当晚果然救了醉酒迷路的周家女婿。类似的故事村民能说出二十多个——晚自习的学生、赶急诊的孕妇、爆胎的货车司机...村委会统计,这盏灯至少避免过百余次意外。

去年政府要给山路装太阳能路灯,老人乐呵呵地帮忙挖坑。但村民们发现,新路灯亮起后,煤油灯依然准时出现。面对疑惑,王德昌只是笑着擦拭灯罩:『这亮儿是活的,风吹会晃,雨打会响,晚归的人瞧见了,心里踏实。』如今灯柱上多了一块木牌,描红字迹写着:回家路上,总有人为你亮着光。

今年清明,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集资送了盏充电灯。老人试了试却说:『还是煤油的好,灯芯哔啵响着,像在跟走路的人说话。』现在每天傍晚,都能看见他提着两盏灯的身影。新灯的LED白光能照百米远,老灯的火焰依旧温柔地舔着夜色,如同这座城市里永不熄灭的温暖。

有记者问坚持的原因,老人望着层层叠叠的山峦:『我娘说过,人活一世,总要留些光亮在别人命里。』这话随着春风传遍山野,引得省城大学生组团来听故事。上个月,山路上突然多了十几盏自制灯笼,原来是美院学生用蒲公英图案做的设计——他们说,要让温暖像种子般飘向更远的地方。

最近老人开始教孩子们做灯罩。削竹片时他总念叨:『亮光会老,得有人接着。』煤油灯映着孩子们认真的脸庞,仿佛无数颗星星正在被点亮。而山路的尽头,新装的智能路灯突然切换成暖黄模式——这是工程师们偷偷加的程序,为了让机械的光,也带上人性的温度。

相关文章

老木匠的传家宝:一把木尺背后的诚信故事
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镇上,有位七十岁的陈老木匠,他的铺子门口常年挂着半截发黄的木尺。来往的游客总好奇打听,直到某个雨天,一位北京来的古董商揭开了这个延续三代人的故事。1992年夏天,镇上的粮站要定制二十个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仙:一碗米粥换来的奇缘

在云雾缭绕的雁鸣山脚下,有个叫柳树沟的小村庄。村里住着个五十多岁的樵夫老周,每天天不亮就背着柴刀上山,日头偏西才挑着柴担回来。这年腊月里特别冷,老周媳妇早些年病逝了,唯一的儿子在县城做学徒,家里就剩他...

善良的磨坊主与神秘乞丐:一碗粥改变命运的奇缘

在江南水乡的杨柳村,有位年过六旬的磨坊主周老憨。他的磨坊青瓦白墙,门口总飘着新麦的香气。村里人都知道,周老憨磨面从不多收一粒米,遇到荒年还会赊粮给乡亲。那年腊月初八,北风刮得磨坊幌子猎猎作响。周老憨正...

老木匠的报恩:一栋木屋温暖三代人

在皖南山区的小村落里,流传着一个关于老木匠陈三爷的故事。七十岁的陈阿婆至今仍住在村头那栋榫卯结构的木屋里,每当有人夸赞房子结实,她总会摸着门框上雕刻的喜鹊纹说:'这是当年陈三爷用报恩的心打的房子啊。'...

卖豆腐的老王:三十年诚信经营,换来一条街的敬重
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镇上,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,巷子口有位卖豆腐的老王。每天凌晨四点,当整条街还在沉睡时,老王作坊的灯就亮了。磨豆子的声音像支小调,三十年来从未间断。老王今年六十二岁,做豆腐的手艺是祖上传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仙人的奇遇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座云雾缭绕的青峰山,山脚下住着一位名叫阿福的樵夫。他每天清晨都会带着锈迹斑斑的斧头上山砍柴,傍晚时分再背着沉甸甸的柴捆到镇上换米。虽然日子清苦,但阿福总爱哼着山歌走路,遇到受伤的小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